陽江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放風箏既然是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活動,就自然帶有濃厚的民俗色彩,并與各地農(nóng)時相關,形成一種節(jié)令性的活動。從我國地理氣候來說,北方地區(qū),一般自十月起,玩賞和制作售風箏者,逐漸活躍。由于新春天始到清明節(jié)前的三個月內(nèi),正是放風箏的好季節(jié)。這是因為北方這個季節(jié)風向最穩(wěn),適宜放風箏。過了清明季候風一來,黃沙滿天,放風箏就不適宜了,所以,所以清明節(jié)放風箏成了習俗。清明一過,農(nóng)活漸忙,天空上幾乎連一只風箏了看不到了。 而在南方,如臺灣等地則習慣于重陽節(jié)前后(農(nóng)歷九月九日)放風箏,廣東陽江風箏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陽江背山面海,曠野遼闊,到處都是天然的放飛場。每逢九?九重陽,秋高氣爽,正是紙鷂放飛的最佳時節(jié),放風箏便成了民間最興盛的賽事。陽江是南國風箏之鄉(xiāng)為南派風箏的代表之一。由于山、海之間的特定地理環(huán)境,每年中秋至重陽期間,天氣晴朗,秋風勁且順,是紙鳶上天的最佳時節(jié),放風箏便自然成了民間的活動。早在宋代,陽江已有重陽放風箏的習俗(風箏陽江俗稱“鳶”)。據(jù)說那時有一位州官叫王亙,他在北山一塊“仙掌石”上鑿了一個“流杯池”,每到重陽佳節(jié),就邀請各界名流,集于石上,一面“曲水流觴”,一面放風箏觀賞,周圍百姓也在山間支起帳篷觀看?!蛾柦h志》載:“重九日,結伴攜酒選勝登高,士人賦詩,兒童放紙鳶較高下。”到了清代,場面更為壯觀。清人林葆瑩詩云:“浮屠七級北山坳,紙鷂參差萬影交?!笨梢姰敃r之盛況。
陽江人很隨和的,只要有禮貌一點,就可以了,這邊長輩通常不太會說普通話,白話發(fā)音也不太準但是也可以接受,客家話就免了,基本是聽不懂的。滿意請采納。
Hash:f8dbcf33cec246326bace26f646ddf1681d248ae
聲明:此文由 謝絕崇拜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