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小丹陽附近景點 - 馬鞍山丹陽在哪里
導讀:馬鞍山小丹陽附近景點 - 馬鞍山丹陽在哪里 1. 馬鞍山丹陽在哪里 2. 馬鞍山丹陽鎮(zhèn)屬于哪個區(qū) 3. 馬鞍山丹陽和鎮(zhèn)江丹陽 4. 馬鞍山丹陽鎮(zhèn)有多少人口 5. 馬鞍山丹陽鎮(zhèn)最新新聞 6. 馬鞍山有丹陽鎮(zhèn)嗎 7. 馬鞍山離丹陽多遠 8. 馬鞍山丹陽屬于哪個區(qū) 9. 馬鞍山丹陽和南京丹陽
1. 馬鞍山丹陽在哪里
丹陽兵,或者“丹楊兵”,顧名思義,這是由丹陽郡人組成的部隊。丹陽郡地屬揚州,這里產出的丹陽兵被稱為“天下精兵”。東漢時期就已經正視了丹陽兵的戰(zhàn)斗力,車騎將軍馮緄gǔn南征時依仗的就是丹陽精兵,以及板楯蠻。
到漢末三國,丹陽兵依然屬于搶手貨。如大將軍何進曾派毌丘毅前往丹陽募兵,劉備鞭打督郵之后也隨著毌丘毅一起南下,途中還遇到了下邳賊。何進還派了鮑信回鄉(xiāng)招募泰山兵,征募的都是精銳,但何進卻沒能撐到他們歸來。
孫策找袁術討要父親余部時,袁術一開始不想歸還兵馬,打發(fā)孫策去依附他舅舅丹陽太守吳景,也對他強調丹陽是“精兵之地”。孫策也去招募了幾百人,被宗帥祖郎襲擊后喪失殆盡,袁術這才把孫堅一千余部還給孫策。
“孤始用貴舅為丹楊太守,賢從伯陽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還依召募”——《三國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
其實曹操麾下也有丹陽兵,討伐董卓前夕曹操曾與夏侯惇等人一起南下募兵,顯然也是沖著丹陽兵來的。曹洪因為與揚州刺史陳溫交好,收獲了2000廬江兵,到丹陽又招募了數千人。這也離不開丹陽太守周昕的幫助,他和陳溫兩人一共贈與曹操4000兵馬。
很遺憾,這支部隊發(fā)生了嘩變,曹操闖出營地后再點兵馬只有500人沒叛亂......周昕對曹操的支持也是不遺余力,就兵馬援助這一項,周昕前前后后輸送了上萬人,而周昕當時正是丹陽太守,想來大部分都是丹陽兵。
“辟太尉府,舉高第,稍遷丹楊太守。曹公起義兵,昕前后遣兵萬馀人助公征伐”——《三國志·孫靜傳》注引《會稽典錄》
而流傳較廣的還是陶謙手中的丹陽兵,陶謙本身是丹陽郡丹陽縣人,他麾下橫行不法的笮融正是他的丹陽老鄉(xiāng)。陶謙擔任徐州刺史多年,在他剛上任時就要面對徐州黃巾的侵擾,陶謙當即任用了泰山群寇臧霸、孫登等人,在剿滅黃巾軍以及與泰山賊抗衡的過程中,兵力是很重要的因素,而丹陽兵恰好可以擔此重任。
陶謙手中的丹陽兵為數眾多,劉備跑來支援徐州時,帶的只是一千烏桓雜胡騎,而陶謙出手闊綽,直接給了劉備4000丹陽兵。而劉備在丹陽兵身上也沒嘗到多少甜頭,劉備麾下的丹陽人許耽派人引來呂布,說好里應外合,呂布一到丹陽兵就打開了城門,歡迎呂布入主下邳,也因此劉備、呂布的主客身份倒置,鳩占鵲巢。
丹陽兵的勇武名動天下,這與丹陽的地勢有關。諸葛恪申請治理丹楊時,吳國群臣就議論過丹陽地勢多險阻,與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郡相鄰,而且山林眾多。這也滋生了眾多賊寇,如丹陽賊宗帥祖郎,當初袁術想找孫策麻煩,就暗中拉攏了祖郎,讓他煽動山越一起對付孫策,然而錯估了雙方戰(zhàn)斗力,祖郎被孫策生擒。
“俗好武習戰(zhàn),高尚氣力,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猿狖之騰木也”——《三國志·諸葛恪傳》
孫策早年在丹陽征兵時就與祖郎有恩怨,但孫策沒有痛下殺手,還是看重祖郎在丹陽的影響力。類似的,丹陽賊帥費棧曾被曹操拉攏,走的還是祖郎的老路子,拉攏山越擾亂吳國,這一次是陸遜解決的。
吳國山越重災區(qū)就包含吳郡、會稽郡、丹陽郡,本身丹陽產銅,丹陽賊能自行鑄造甲、兵,再加上地勢險峻,往山里一扎,很難被搜捕出來。這也讓丹陽人養(yǎng)成了好戰(zhàn)的習性,戰(zhàn)事一起蜂擁而至,落敗時就四散而逃,全都遁入山林,丹陽郡為此飽受侵襲,吳國眾多名將都體驗過丹陽賊的“過人”之處,如? ?遜、諸葛恪、朱桓、全琮等人。
“后丹陽、鄱陽山賊蜂起,攻沒城郭,殺略長吏,處處屯聚”——《三國志·朱桓傳》
從曹操、孫策、劉備等人的經歷來看,丹陽兵不是那么容易收服的,他們更愿意聽從丹陽本地人的指揮,如陶謙、周昕、許耽等人,或者是地方賊帥祖郎、費棧、邊鴻等人。從吳國的角度來看,丹陽地區(qū)山越泛濫,屢次征討屢次叛亂,但也能作為良好的兵源。
丹陽兵也見證了吳國的余暉,時任丹陽太守的沈瑩,挑選了5000丹陽兵精銳,起了個名號“青巾兵”,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了一定作用,屢次攻堅陷陣。但最終沈瑩還是被王渾斬殺,青巾兵自此煙消云散。
2. 馬鞍山丹陽鎮(zhèn)屬于哪個區(qū)
丹陽鎮(zhèn)區(qū)位條件較好,地處南京、馬鞍山蕪湖等城市群間,交通十分便捷,滬銅鐵路、皖贛鐵路、205國道、314省道及擬建中的沿江高速公路貫穿縣境,長江在當涂境內有19公里,其支流姑溪河、青山河常年通航。距南京市區(qū)30公里,距蕪湖朱家橋外貿碼頭45公里,距馬鞍山外貿碼頭20公里,建設50萬噸級內貿碼頭一座,距蕪湖灣里軍民兩用機場及蕪湖長江大橋均為20公里;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15公里。縣鄉(xiāng)公路網絡基本建成,鄉(xiāng)級公路均為柏油路面。
3. 馬鞍山丹陽和鎮(zhèn)江丹陽
三國丹陽郡人口是八十萬。丹陽郡,古代地名。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為丹陽郡,郡以境內丹陽縣(今安徽當涂)而名。漢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qū)),轄今安徽省宣城市、池州市、銅陵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黃山市,江蘇省南京市、鎮(zhèn)江市句容市、常州市溧陽市,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qū)於潛鎮(zhèn)及以西、湖州市安吉縣,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
4. 馬鞍山丹陽鎮(zhèn)有多少人口
丹陽市位于江蘇省南部是江蘇省鎮(zhèn)江市的一個縣級市。
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腹地,屬蘇南經濟板塊,東鄰常州市武進區(qū)、新北區(qū),西接句容市、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南與金壇市接壤,北與揚中市隔江相望,全市總面積105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81萬,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被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是江蘇省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縣(市)之一。丹陽,江蘇省鎮(zhèn)江市轄縣級市。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走廊,位于江蘇省南部,屬太湖流域片區(qū)。東距上海200公里,西距省城南京68公里;東與常州市武進區(qū)、新北區(qū)相鄰,西與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句容市相連,南與常州金壇區(qū)接壤,北接鎮(zhèn)江新區(qū),并與揚中市隔江相望,現(xiàn)為鎮(zhèn)江市行政代管。
5. 馬鞍山丹陽鎮(zhèn)最新新聞
“小丹陽”有兩個,一個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另一個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博望新區(qū)兩鎮(zhèn)毗鄰,街道相連,風俗習慣與口音相同。
南京市江寧區(qū)小丹陽地理位置街口靠北,馬鞍山市博望新區(qū)小丹陽地理位置靠南,因此當地人稱江寧區(qū)小丹陽為“北鎮(zhèn)”,博望新區(qū)小丹陽為“南鎮(zhèn)”。據說曾經兩鎮(zhèn)原為一個鎮(zhèn),也不知在什么時候兩鎮(zhèn)分開了,但時至今日兩鎮(zhèn)的聯(lián)系還是相當緊密的?,F(xiàn)如今,南鎮(zhèn)和北鎮(zhèn)早已連為一體,政府也在不久前修筑了兩個牌坊,可惜的是南鎮(zhèn)的不知因為什么原因損壞了,而北鎮(zhèn)的依然佇立在七仙女像那兒,上書“江蘇南京小丹陽”。一到晚上,燈火通明,牌坊上也亮起了五顏六色的燈,十分美麗。6. 馬鞍山有丹陽鎮(zhèn)嗎
安徽馬鞍山丹陽的郵政編碼243111243111 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丹陽鎮(zhèn)243111 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丹陽鎮(zhèn)龍山村 243111 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丹陽鎮(zhèn)八卦村 243111 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丹陽鎮(zhèn)寶義村 243111 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丹陽鎮(zhèn)薛津村
7. 馬鞍山離丹陽多遠
不怎么樣,我原是當地人,他們弄虛作假,且?guī)熧Y力量不行,大多入不了編制的才去那里教。
8. 馬鞍山丹陽屬于哪個區(qū)
安徽省安徽省,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qū),簡稱徽,省會合肥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qū),經濟上屬于中國東部經濟區(qū)。地理位置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全省總面積13.94萬平方公里,轄16個地級市、6個縣級市、55個縣、44個縣級區(qū)。2.馬鞍山,安徽省轄地級市,位于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轄區(qū)總面積4049平方公里,轄3縣3區(qū)和9個開發(fā)區(qū)。3.馬鞍山地區(qū)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后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1949年,當涂解放。1954年,設馬鞍山鎮(zhèn),隸屬當涂縣。1955年,設馬鞍山礦區(qū)政府,隸屬蕪湖專區(qū)。
9. 馬鞍山丹陽和南京丹陽
南京市與馬鞍山市交界處屬于南京市江寧區(qū)。
在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南部有一個丹陽鎮(zhèn),這里三面與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qū)接壤,是蘇皖兩省交界處的小鎮(zhèn)。有趣的是江蘇省和安徽省各自設立了丹陽鎮(zhèn),兩個丹陽鎮(zhèn)連在一起,實際上就是一個鎮(zhèn)。
Hash:5f298bb0122b98487524d38ad38844a777d13e19
聲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