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有什麼歷史文化?
清遠又稱鳳城,是由于清遠的地圖像一只鳳凰。鳳城之名還源自一傳說:在清遠市工人文化宮附近的一棵高大梧桐樹上棲息了一窩鳳凰,樹下住一青年,名張易,靠泛舟為生。有一年,北江洪水泛濫,俗語云:“南雄落水灑濕石,去到韶關漲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遠佬無地走?!笨梢姾樗疀懊?,一下子清城水淹,張易撐著小艇到處救人,救到梧桐樹下,聽到鳳凰吱吱喳喳,才發(fā)現(xiàn)水位快浸到樹頂,大鳳凰都出去找吃的,小鳳凰翅膀還沒長齊,眼看水已淹沒梧桐樹,張易趕緊游去樹中心抱起窩里的小鳳凰,但張易的腳被樹的寄生藤纏住,無法脫身,只好將小鳳凰放置艇中,自己卻不幸被水淹沒,母鳳凰飛回來,見此感人一幕,覺得人為救鳳凰也肯舍命相救,自己也應當完成年青人救人心愿,就伏在水面,讓落水的人踩著它的背逃生,最后因體力不支,也犧牲了,化成清遠兩條街,所以清遠看上去像一只鳳凰,而鳳凰犧牲的地方,稱為起鳳里,清城因此得名叫鳳城,而廣東有兩個鳳凰,是因另一父鳳凰飛回來發(fā)現(xiàn)愛妻已逝,傷心不已,帶著愛子飛走了,飛了去順德大良,故而順德大良也叫鳳城
其歷史文化: 春秋戰(zhàn)國時,清遠地區(qū)屬百粵。秦統(tǒng)一中國后,設置行政機構,開發(fā)嶺南,清遠地區(qū)屬南???、長沙郡。漢初,屬趙佗稱號的南越國。高祖年間(前206—195年)先后置桂陽縣(今連州一帶)、陽山縣、湞陽縣和含匡縣(湞、含今為英德市境),均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縣(原清遠縣一帶),屬南海郡。
三國時,各縣隸屬始興郡。
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502—519)置清遠郡,清遠之名由此而始,轄中宿、威正、平、恩洽、浮護五縣。還置陽山郡,轄陽山、桂陽、廣德(后改稱廣澤、連山)等縣。在含匡設衡州,領陽山郡。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清遠郡及其所屬的中宿等縣,置清遠縣、政賓縣(今清新縣濱江一帶),仍屬于南???。同時,廢陽山郡改置連州,把衡州改名為匡州。二十年(600年),廢匡州,其屬縣改隸廣州府。
唐武德六年(623年),政賓縣并入清遠縣,屬廣州府。天寶元年(742年),連州改置連山郡。
五代南漢乾享五年(921年),于湞陽縣設英州。
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陽郡,含匡、湞陽先后改名為含光縣、真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真陽郡升為英德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為英德路總管府,不久又降為州,并含光、真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真陽郡升為英德府。
明洪武二年(1396年),英德州改置英德縣,屬韶州府。十四年,連州和陽山、連山二縣改屬廣州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連州為廣東省直隸州,領陽山、連山二縣。嘉慶十八年(1813年),由清遠、英德兩縣劃地設廣東布政司佛岡軍民廳(相當于縣級建制)。
民國元年(1912年)連州改稱連縣。民國3年,佛岡改廳為縣??谷諔?zhàn)爭期間,廣東省政府北遷連縣,清遠各縣均屬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qū)(駐連縣)管轄。民國35年,由連山、連縣、陽山三縣劃地,新置連南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除佛岡縣曾先后歸屬韶關、廣州、佛山管轄外,各縣先后由北江行署、韶關專署、韶關行署管轄。1953年,連南與連山合并為連南瑤族自治(后改為縣)。1958年,連縣、連南、連山、陽山四縣合并,稱連陽各族自治縣。同年,佛岡、從化兩縣合并,稱從化縣。1960年恢復陽山縣。1961年恢復佛岡縣,屬廣州市轄。1961年,恢
復連縣、連南瑤族自治縣。1962年,成立連山壯族瑤族縣。1963年,佛岡縣由廣州市劃為韶關地區(qū)管轄。1983年7月,韶關地市合并,將清遠、佛岡兩縣劃歸為廣州市,其余各縣屬韶關市管轄。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原清遠縣分為清城、清郊兩個市轄區(qū)(1992年清郊區(qū)改為清新縣),并劃廣州市市屬的佛岡縣和韶關市屬的縣、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英德縣為清遠市所屬(英德、連縣1994年改為縣級市)。
Hash:ec234b257aba94a58869154f71ecc795fff05ed3
聲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