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隊,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嗎
明成祖朱棣時期,為了彰顯國威,也為了促進經濟、文化繁榮,朱棣先后派鄭和七下西洋。在歷史上,有四次詳細記錄。鄭和下西洋的規(guī)模和人數,在中國古代都達到了頂峰,對當時和后世,都產生了積極深遠地影響。
一、七下西洋的背景 燕王朱棣篡位之后,積極主動發(fā)展與域外國家的邦交,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諧理想世界。另外,隨著明朝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手工業(yè)、造船技術也在不斷提高,各國商賈之間交往甚密,一定程度上使得鄭和下西洋成為了可能。
對于歷史上流傳的關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說法,例如說為了尋找建文帝,為了揚我國威,為了軍事擴張等等。不管出于何種目的,皇帝能舉全國之力來促成這件事,足見皇帝的決心,其目的肯定也不只在某個方面。
那么鄭和的團隊到底多大呢?可以說,鄭和下西洋的場面已經遠超我們的想象。
二、隊伍龐大,規(guī)模空前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據《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時,一共打造了63艘航海船,最大的一艘航海船高61.6米,長151.18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海船,為了啟動這艘船,至少需要兩百人同時發(fā)力。每艘船可容納上千人,算下來也有2萬多人的隊伍。而且一路跟隨的還有200多只海船。鄭和每下一次西洋,花費大約600萬兩白銀。有史料記載,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
鄭和七下西洋所走的路線都有不同,最遠的時候一度到達了東非麻林迪和孟加拉等地。鄭和下西洋雖然得到了國家的鼎力支持,但光鮮背后都會遇到重重困難,因為是遠渡重洋,所以對航海技術的要求就非常高,對天文地理知識的掌握,包括語言溝通等等,這些在當時都是很難以想象的事情。所以鄭和七下西洋的困難超乎尋常,沒有一定的膽識和勇氣,別說七次,就是一次也很難完成。
三、七下西洋產生的影響 通過鄭和下西洋,船隊所到之處基本上都建立了理想的外交關系,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同時,給這些落后的國家和地區(qū),也帶去了大明王朝先進的生產理念和生產力。鄭和下西洋也展現了明朝時期經濟的繁榮以及航海技術的先進。
發(fā)展經濟只是朱棣的一個想法,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才是重點。通過下西洋的壯舉,在軍事外交上,不僅推翻了蘇門答臘島的政權,而且還讓斯里蘭卡王國臣服于明朝廷。隨著軍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大明王朝已經超越元朝,占有了朝鮮半島,也擴大了明朝版圖。
孫中山:乃鄭和竟能于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后之奇舉;至今南洋土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 鄧小平:恐怕明朝明成祖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
Hash:4feb3d0474bab3fbb680c5c4b6588472f038f3ac
聲明:此文由 謝絕崇拜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