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拉宮景點故事 布達拉宮神奇的故事
導(dǎo)讀:布達拉宮景點故事 布達拉宮神奇的故事 1. 布達拉宮神奇的故事 2. 有關(guān)布達拉宮的故事 3. 布達拉宮的故事傳說 4. 布達拉宮的有趣故事 5. 布達拉宮相關(guān)的故事 6. 布達拉宮的歷史故事和傳說 7. 布達拉宮的神秘傳說故事 8. 布達拉宮的故事 9. 布達拉宮的相關(guān)故事 10. 布達拉宮里的故事
1. 布達拉宮神奇的故事
布達拉宮坐落于中國西藏自治區(qū)的首府,拉薩市區(qū)北馬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及宮殿城堡和寺院于一體的雄偉建筑,也是西藏最龍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筑群,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是戰(zhàn)士股,建筑的杰出代表,據(jù)說源于商周紅公,寶中華民族古建筑的精華制作是第5套,人名是50元,紙巾背面風景圖案,主體建造分為攻和紅公主樓高117米,三十三城內(nèi)為嬌纏,布達拉宮前必有布達拉宮廣場,1988~1994年再次大規(guī)模修繕布達拉宮式長征佛教格魯派的圣地,美至此的朝圣者及旅游觀光客不計其數(shù)。
2. 有關(guān)布達拉宮的故事
布達拉宮的歷史背景:
相傳,藏族吐蕃王松贊干布好善,遷都拉薩后,經(jīng)常在拉薩近旁的山上誦經(jīng),給這座山取名為“布達拉”?!安歼_拉”是梵語音譯,譯作“普陀羅”或“普陀”,原指所居之處。
公元641年松贊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后,欣喜之余,為公主造了布達拉宮。當年所建的布達拉宮高9層,共有999間宮室,加山上室共1000間,堂皇壯麗。然而世易時移,布達拉宮雷、電、戰(zhàn)火,歷盡滄桑,破敗不堪,僅存洞和主殿帕巴拉康?,F(xiàn)在的布達拉宮是十七世紀以來重新修建的。
布達拉宮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圣地,每年至此的朝圣者及旅游觀光客不計其數(shù)。
3. 布達拉宮的故事傳說
史籍上第一次出現(xiàn)“拉薩”二字,見于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贊所立《噶瓊寺碑》,其中有言:“神圣贊普先祖松贊之世,始行圓覺正法,建拉薩大昭寺?!庇纱丝梢?,拉薩的城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近1200年了。
大約公元1世紀前后,高原上出現(xiàn)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經(jīng)過多年的和戰(zhàn),又集結(jié)成若干個部落聯(lián)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聯(lián)盟、阿里地區(qū)的象雄王國和雅魯藏布江以北的蘇毗部落聯(lián)盟最為強大。這時,拉薩河的古名“吉曲”已經(jīng)出現(xiàn),現(xiàn)在拉薩所在地,則被人稱為“吉雪沃塘”,意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壩子”。
那時吉曲河流域先后屬于蘇毗部落聯(lián)盟中的達甲沃和赤邦松兩個王族統(tǒng)治。公元7世紀初,雅隆部落首領(lǐng)朗日松贊率兵北上,成為整個吉曲(拉薩)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贊把營盤設(shè)在墨竹工卡的甲瑪崗山溝,在這條長長的南北走向的山溝中,建造了幾座宮堡,他的兒子、吐蕃王朝締造者松贊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瑪溝的強巴明久林宮堡中。
傳說這位少年王子征戰(zhàn)路過吉雪沃塘?xí)r,時值盛夏,風和日麗,只見周圍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勢寬坦,雄偉壯觀。同時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連象雄,東接多康,地處雪域中樞,交通方便,物產(chǎn)豐富。他做出了遷都吉曲沃塘的重大決策。
松贊干布率大臣、部屬從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這片亙古以來荒涼沉寂的平野,立刻變得熱鬧而繁忙。松贊干布經(jīng)過仔細勘察,決定截斷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著山南宣泄,紅山周圍顯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這里建宮堡,修寺廟,營造軍民住房。據(jù)說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筑紅山堡寨,就是布達拉宮的前身。這座巨石壘成的宮堡,兀立紅山之巔,氣勢非常雄壯。
吐蕃王朝從此風生水起,松贊干布制定法律,劃分行政區(qū)域,分封官職,力主對外交流,贊普屬下設(shè)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鹽商;六匠指噶龍鐵匠、噶如鞍匠、弓匠、劍匠、鎧甲匠、神塑匠等。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形成和發(fā)展,對促進拉薩城的興盛起著明顯的作用。
松贊干布先后迎娶了尼泊爾尺尊公主、唐文成公主,為兩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 ,分別供奉了釋迦牟尼八歲和十二歲等身佛像。大昭寺建成后,為紀念山羊馱土建寺的殊勝之舉,寺廟取名山羊幻化廟,城市也改名為“惹薩”,意為“羊土城”。
公元8世紀,赤德祖贊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將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像,迎請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養(yǎng)祭祀儀軌,在紅山和藥王山之間修造了稱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進入拉薩的大門。
自從金城公主將小昭寺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這尊佛像成為整個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絡(luò)繹不絕。緣于這尊至神至圣的佛像,“惹薩”又改名為“拉薩”,意為“神佛之地”。
位于拉薩北郊5公里河谷邊緣的曲貢新石器遺址距今約為4000—5000年,海拔3690米,該遺址出土了1萬多件文化遺物和大量獸骨,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拉薩河谷已有人類活動。曲貢遺址下層中還出土了一枚銅鏃,銅鏃呈扁平形,經(jīng)鑒定原料為冶煉所得,表明當時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經(jīng)開始跨入青銅時代。
拉薩城始建于公元7世紀,之前這里叫臥馬塘,是蘇毗部落管轄的放牧場。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tǒng)一全藏,將政治中心從山南轉(zhuǎn)移到拉薩,建立了強大的吐蕃奴隸制王朝,并修筑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最初的布達拉宮等寺廟宮殿。傳說松贊干布驅(qū)使山羊背土填塘修建大昭寺,人們便以“惹(山羊)薩(沙土)”作為這一城市的名稱,在漢文古籍中稱“邏些”。隨著佛教的傳入和興盛,前來朝佛的人日益增加,于是圍繞大昭寺逐步建立旅館、商店、民宅、官府,形成了一條環(huán)形的八廓街。因為佛教的興盛,藏族人民把這個城市視為“圣城”,于是“拉薩”(意為圣地或佛地)之名便取代了原有的名稱。
公元9世紀吐蕃王朝崩潰,伴隨公元11世紀西藏佛教后弘期的興起,拉薩成為很多高僧大德弘教之地。13世紀,元朝中央政府把西藏納入統(tǒng)一版圖,元、明中央政府先后在西藏地方扶持薩迦王朝和帕木竹巴王朝,西藏的政治中心一度轉(zhuǎn)移至日喀則的薩迦和山南地區(qū)。13世紀中葉,前藏十三萬戶長之一的蔡巴,在拉薩東面修建蔡巴寺、貢唐寺,此后歷代蔡巴戶長組織力量疏通拉薩河道和加固河堤。14世紀中葉,帕木竹巴地方政權(quán)取代薩迦地方政權(quán)后,支持宗喀巴及其弟子,在拉薩修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強化了拉薩的宗教“圣城”地位。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冊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óng)奴制政權(quán),以拉薩為政權(quán)的中心,拉薩城市有了新的發(fā)展。著名寺院在這一時期都有較大規(guī)模的修葺和擴建,其中大昭寺改造、擴建,對拉薩的城市布局產(chǎn)生了影響。布達拉宮的重建及其以后的增修改建,使之形成了今日的規(guī)模。七世達賴喇嘛時期,在布達拉宮以西約2公里處建起了羅布林卡,以后迭經(jīng)擴建,成為占地36萬平方米的大園林。由此形成以布達拉宮為中心,輻射八廓街、羅布林卡周圍約3平方公里的拉薩古城。
1951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管拉薩,1960年正式設(shè)立拉薩市。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拉薩墨本管轄拉薩市區(qū)中心部分(林廓路以內(nèi));雪巴列空管轄拉薩市郊洛麥溪、朗如溪、札什溪、折布林溪、蔡溪、蚌堆(仲堆)溪、列烏溪、南木杰崗溪、隆巴溪、札溪、昌谷溪、聶當溪、江溪、東嘎宗、南木吉才溪、曲隆溪、古崩堂溪、德慶宗等18宗溪。
1954年拉薩墨本管轄拉薩市;衛(wèi)區(qū)總管管轄尼木門喀溪、曲水宗、羊八井郭巴、麻江郭巴、堆龍德慶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林周宗、墨竹工卡宗、東嘎宗、德慶宗、達? ?宗、蔡溪、列烏溪、南木杰崗溪、洛麥溪、協(xié)仲溪、札什溪、曲隆溪、折布林溪、南木溪、聶當溪、朗如溪、蚌堆溪、札溪、隆巴溪、昌谷溪等28宗溪。
1960年設(shè)拉薩市,原屬絳曲基巧的當雄、達木曲柯爾、白倉溪、達波錯斯(色)、旁多溪劃入拉薩市。將折布林溪、洛麥溪、朗如溪、蔡溪、曲隆溪、札什溪并入拉薩市區(qū);以林周宗與旁多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合并設(shè)林周縣(駐松盤);以當雄與羊八井郭巴、寧中郭巴、納木湖郭巴等合并設(shè)當雄縣;以達孜宗與德慶宗、蚌堆溪合并設(shè)達孜縣(駐德慶村);以墨竹工卡宗設(shè)墨竹工卡縣(駐塔巴村);以曲水宗與色溪、南木溪、協(xié)仲溪、聶當溪合并設(shè)曲水縣(駐雪村);以尼木門喀溪與麻江郭巴合并設(shè)尼木縣(駐塔榮);以堆龍德慶宗與列烏溪、東嘎宗合并設(shè)堆龍德慶縣(駐朗嘎)。拉薩市共轄當雄(駐當曲卡)、尼木、曲水、堆龍德慶、達孜、林周、墨竹工卡等7縣。
1964年原林芝專區(qū)所屬林芝(駐尼池村)、米林(駐東多村)、工布江達(駐介德)、墨脫4縣劃入拉薩市領(lǐng)導(dǎo)。墨竹工卡縣遷駐工卡;林芝縣遷駐普拉。拉薩市轄11縣。
1975年林周縣由松盤遷駐旁多。
1977年拉薩市轄林周(駐旁多)、當雄(駐當曲卡)、墨竹工卡(駐工卡)、尼木(駐塔榮)、米林(駐東多村)、墨脫、達孜(駐德慶)、曲水(駐雪村)、堆龍德慶(駐朗嘎)、林芝(駐普拉)、工布江達等11縣。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拉薩市轄1個市轄區(qū)、7個縣,分別是城關(guān)區(qū)、林周縣、當雄縣、尼木縣、曲水縣、堆龍德慶縣、達孜縣、墨竹工卡縣。
4. 布達拉宮的有趣故事
布達拉宮的基本面貌,主要是公元17世紀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和碩特王朝)時期固始汗和五世達賴喇嘛時期重建的白宮及其圓寂后修建的紅宮,"此后歷代達賴又相繼擴建,終成布達拉宮今日之規(guī)模。"舊時與駐藏大臣衙門共為統(tǒng)治中心(噶廈是執(zhí)行機構(gòu))。
吐蕃王朝時期:
布達拉宮布達拉宮始建于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藏王松贊干布時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
5. 布達拉宮相關(guān)的故事
不知道你具體想要哪方面的
根據(jù)《新唐書》中記載,641年,文成公主和親西藏,松贊干布一見鐘情,龍心大悅,乃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另有藏文典籍《王統(tǒng)記》和《教法史》記述,第三十一代藏王囊日松贊為謀反篡位的王妃子嗣所害,13歲的王子松贊干布受命于危難之中,為尊父祖遺愿,弘揚吐蕃興邦之志,首先遷都拉薩,并在紅山上修建札西贊果宮。這就是布達拉宮的前身。
8世紀時,這片輝煌的宮殿不幸毀于雷電所引發(fā)的天火。當時吐蕃王朝已臨沒落,王公貴族內(nèi)訌,民間動亂頻仍,直到割據(jù)時代,布達拉宮的修繕始終無人問津。在經(jīng)年累月的風蝕雨磨下,宮殿廢墟終于蕩然無存,只在大昭寺的壁畫上留下了宮殿的圖形。所幸松贊干布早年修行的法洞和筑于洞窟之上的圣觀音殿,因地處隱蔽而保留下來。目前的布達拉宮是17世紀以后陸續(xù)修建的。達賴五世執(zhí)政后,他仿照大昭寺上的壁畫,開始依圖重修布達拉宮。遂于1645-1648年間,在山陽東側(cè),修成今日布達拉宮的白宮部分??⒐ず?,達賴五世即從哲蚌寺移居白宮,從此這里就成為西藏政權(quán)所在和歷代喇嘛的冬居處,且與羅布林卡并稱“冬宮”與“夏宮”。位于布達拉宮正中的紅宮,主要是在1690-1693年間,由第八·桑結(jié)嘉措為紀念圓寂的達賴五世而建。他先將原白宮西部拆除其半,并于過去札西贊果宮舊址的東、南、西三面進行擴建。經(jīng)過幾十年的陸續(xù)興建,到17 世紀末,布達拉宮大體上才修建完畢。據(jù)說參與興建紅宮的工匠就有7000人,加上在叢林深山里伐木采石的服役勞動者數(shù)以萬計,群策群力,才成此巨筑。
6. 布達拉宮的歷史故事和傳說
布達拉宮的價值主要有兩方面:
1.建筑價值,布達拉宮氣勢恢宏,是超大建筑,在古代能建造如此建筑,可想而知其難度。
2.歷史價值,布達拉宮和故宮的歷史價值差不多,很有研究意義。
7. 布達拉宮的神秘傳說故事
傳說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贊干布在法王洞修行,現(xiàn)在拉薩北京中路的三座白塔仍用鐵鏈相聯(lián)結(jié),那是因為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和藥王山在很久以前是相連的,為了修路而設(shè)置的白塔,并且在藏傳佛教盛行的拉薩市到處都有白塔,聽當?shù)厝酥v塔葬是西藏當?shù)匾环N高規(guī)格的墓葬方式,只有活佛或得到高僧死亡后才能享有。
8. 布達拉宮的故事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離開繁華的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西行約3000公里,歷經(jīng)千難萬險,來到雪域高原,與吐蕃王松贊干布和親,開創(chuàng)了唐蕃交好的新時代。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還在漢藏民間廣為流傳。
公元七世紀初,中原地區(qū)經(jīng)過數(shù)年的戰(zhàn)爭,李淵(唐高宗)、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長安為都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國,國勢非常強盛,成為當時東亞地區(qū)文明的中心,對周邊民族部落產(chǎn)生了強烈的影響,許多民族部落紛紛與唐朝修好,或稱臣內(nèi)附,或納貢請封,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交流。
而在這個時候,一代英主松贊干布也已稱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并,定都邏娑(今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建立了統(tǒng)一的吐蕃王朝,并積極謀求與唐朝建立密切關(guān)系。從公元634年始,他兩次派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大相祿東贊出使長安, 向唐皇求親。公元641元,唐太宗終于同意了松贊干布和親的請求,答應(yīng)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專使及眾侍從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關(guān)祿東贊出使長安的傳說,以及他運用聰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設(shè)的一道道難題,終于為松贊干布娶回了美麗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間故事中有許多記載。
松贊干布多年的夙愿得以實現(xiàn),十分高興,親自率軍遠行至柏海(今青?,敹嗫h境)迎候。在離黃河源頭不太遠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贊干布建起“柏海行館”,一對異族夫婦便在這美麗的地方,度過了他們的洞房花燭夜。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樹(在今青海省)時,看到這里景色優(yōu)美,氣候宜人,而且長途跋涉,需要休息,兩人便在一條山谷里住了一個月。文成公主閑暇時,拿出父皇送給她的谷物種子和菜籽與工匠一起向玉樹人傳授種植的方法和磨面、釀酒等技術(shù)。玉樹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當公主要離開繼續(xù)向拉薩出發(fā)時,他們都依依不舍。當?shù)氐牟孛襁€保留了她的帳房遺址,把她的足跡和相貌都刻在石頭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時, 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遠嫁藏王,路過這里時,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廟,賜名為“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安抵拉薩時,人們載歌載舞,歡騰雀躍,歡迎她的到來。
當時,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無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jīng)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讓山羊背土填臥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后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F(xiàn)在? ??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請來的。大殿兩側(cè)的配殿內(nèi),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布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
后來,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傳佛教,為藏民祈福消災(zāi),同時,還拿出五谷種子及菜籽,教人們種植。玉米、土豆、蠶豆、油菜能夠適應(yīng)高原氣候,生長良好。而小麥卻不斷變種,最后長成藏族人喜歡的青稞。文成公主還帶來了車輿、馬、騾、駱駝以及有關(guān)生產(chǎn)技術(shù)和醫(yī)學(xué)著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
松贊干布非常喜歡賢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專門為公主修筑的布達拉宮,共有1000間宮室,富麗壯觀。但后來毀于雷電、戰(zhàn)火。經(jīng)過十七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占地面積36萬余平方米,氣勢磅礴。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nèi)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gòu)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后面還有松贊干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與吐蕃之間關(guān)系極為友好,此后200多年間,很少有戰(zhàn)事, 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松贊干布十分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綺,并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xué)讀書。唐朝也不斷派出各類工匠到吐蕃,傳授各種技術(shù)。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新君高宗李治繼位后,遣使入蕃告哀,并授松贊干布“駙馬都尉”,封他為“西海郡王”。松贊干布派專使往長安吊祭太宗,獻金十五種供于昭陵(唐太宗墓),并上書唐高宗,表示對唐朝新君的祝賀和支持。唐高宗又晉封松贊干布為“王”,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獎。
松贊干布雄才大略,統(tǒng)一西藏,促進了吐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加強了藏族與漢族的親密關(guān)系,為中國這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避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間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guān)系,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這一切不僅被載入史冊,也深深銘刻在漢藏人民心中。
9. 布達拉宮的相關(guān)故事
傳說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贊干布在法王洞修行,現(xiàn)在拉薩北京中路的三座白塔仍用鐵鏈相聯(lián)結(jié),那是因為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和藥王山在很久以前是相連的,為了修路而設(shè)置的白塔,并且在藏傳佛教盛行的拉薩市到處都有白塔,聽當?shù)厝酥v塔葬是西藏當?shù)匾环N高規(guī)格的墓葬方式,只有活佛或得到高僧死亡后才能享有。
10. 布達拉宮里的故事
布達拉宮法王洞內(nèi)有松贊干布、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在松贊干布的左邊是尺尊公主,再往左是文成公主。
Hash:ef853c22f95ce51171ae706aebebe9936f889df5
聲明:此文由 leaf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